字号:字荫甫,号曲园
生卒:1821年12月25日~1907年2月5日
时代:晚清
籍贯:浙江德清
简评:经学家、教育家
一、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少年致力科举,30岁始中举人。入仕后居馆职,中年罢官,此后一意讲学、专心研经,留下大量著述文章,成清朝一代朴学大师。
清道光元年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俞樾生于浙江德清东门外乌牛山之阳,地名南埭(今德清县城关乡金星村)。他“幼具慧根,九岁戏为书,即自注其下”。道光甲辰(1844年)中举人。道光庚戌(1850年)成进士,保和殿复试时,他以一句“花落春仍在”深受曾国藩的赏识,“必欲置第一”,旋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壬子(1852年)授编修,举家迁北京南柳巷。咸丰乙卯(1855年)充国史馆协修,八月出任河南学政,次年(1856年)二月主考。咸丰丁巳(1857年)七月,因御史曹登庸弹劾他所出试题割裂经文,遭革职,遂无意仕途,乃一心一意治经。咸丰戊午(1858年)春南归,居苏州饮马桥,时与陈奂、宋翔凤相交,切磋经学,对经今文学有所认识。咸丰庚申(1860年)返德清,后辗转绍兴、上虞、宁波、上海等地。同治元年(1862年)春抵天津。同治乙丑(1865年)秋,经两江总督李鸿章推荐,任苏州紫阳书院主讲。同治丁卯(1867年)冬,任杭州诂经精舍主讲。其间,先后至菱湖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讲学。同治甲戌(1874年),在苏州马医科巷购得己故大学士潘世恩故宅,遂建庭院住宅,叠石凿池,栽种花木,屋旁余地成曲尺形,与篆书“曲”字相似,又念起《老子》书中有“曲则全”的句子,于是便给自己的宅子题名曲园。此后,往返于苏杭之间。光绪戊戌(1898年),因年老辞去诂经精舍讲席。光绪癸卯(1903年),乡举重逢(中举人满60周年),复任翰林院编修。光绪丙午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寿八十有六,葬西湖三台山东麓。临终前作留别诗10首,代讣辞行。缪荃孙在《俞先生行状》中称赞道:“曲园之学,以高邮王氏为宗,发明故训,是正文字,而务为广博,旁及百家,著述闳富,同光之间蔚然为东南大师。”
俞氏一族自元末希贤公起,已居此四百余年,世以务农为生,至俞樾祖父始耕读传家。
祖父:俞廷镳(1725-1797),字昌时,号南庄。自奉俭素,而性好施与。笃志于学,著有《四书评本》,后由俞樾集资刊刻。
父亲:俞鸿渐(1781-1846),字仪伯,号涧花,又号三硬芦圩耕叟。嘉庆二十一年(1816)举人,赴会试十一次而不售。通经史、善诗文,著有《印雪轩文钞》三卷、《印雪轩诗钞》十六卷、《印雪轩随笔》四卷、《读三国志随笔》一卷。
夫人:姚文玉(1820-1879),为俞樾表姐。姚氏熟读诗书,著有诗集《含章集》,后自焚毁。
俞樾一生兢兢业业,教书授学。据说,当时海内外慕名负笈来学者接踵而至,号称“门秀三千”,投其门下者有戴望、朱一新、黄以周、章太炎、吴昌硕、施新华等人,对后世特别是对江浙地区之学术影响颇大。在学术上他勤奋治学,对先秦经学和诸子百家学说,做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在史学、音韵、训诂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时曾国藩戏称曰“李少荃(李鸿章)拼命做官,俞荫甫拼命著书”。
俞樾著述极丰,达五百余卷,堪称一代儒学宗师,有《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曲园杂纂》、《俞楼杂纂》、《茶香室丛钞》、《曲园自述诗》及《右台仙馆笔记》、《老圆》、《骊山传》、《梓童传》、《七侠五义》(改编本)等等。他的全部著作汇集为《春在堂全书》,凡500卷。
(参见王有红《俞樾传统学术研究》)
二、学术成就与评价
(一)、醉心朴学,梯梁后人
俞樾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对群经、诸子的校勘、训诂和对古汉语“文例”的归纳、总结方面。《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是影响最大的三部代表作。
在这三部著作中,《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校勘方面。杨向奎先生云:“《群经平议》之长处,实在于校,而不在于诂……《诸子平议》亦以校勘出硕果”“其校勘古籍之功,实不可没。”
如果说两“平议”仅是在前人的体例和方法的基础上继长增高而已的话,《古书疑义举例》则可谓开创之作。在该书中,俞樾根据前人和自己的研究经验,运用文字学、音韵学和校勘学知识,总结了许多古人说话和写文章时遣词造句的规律,归纳出后人因为误读古书而妄加改写,或在传抄过程中发生错乱、衍误以致失真的实例88条。这项工作前人并非毫无涉及。汉人注经时,便已发现了经籍中一些比较特殊的表达方式,如郑玄已发现“参互见义”之例(参看《礼记》中的《文王世子》、《杂记上》等篇)。其后,孔颖达又指出了“变文协韵”、“两字同义而重言”等例(参看《诗•鄘风•柏舟》正义,《左传》“僖二十二年”正义、“昭六年”正义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钱大昕《十驾斋养心录》、梁玉绳《瞥记》等都有零星记述。俞樾此书突破了寻常的文字训诂框架,首次系统总结古书辞句之构造,将文字训诂引申到古文文法及修辞学的领域之中。这对于中国古代文献的研究来说,称得上是一项了不起的贡献。在其成书后的六七十年中,该书的影响力依然持久不衰。
此外,俞樾以浙江书局总纂的身份,指导刊刻的《二十五史》和《二十二子》,对晚清学术的发展亦有较大的影响。这些书的刊刻、发行固然不是俞樾一人之功,然俞樾在其中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俞樾原本打算编刻《皇清经续解》,这项工作虽因曾国藩去世而未能施行,然其梯梁后学之心,则亦可见一斑。如果我们不是单纯抽象地去以俞樾的这几部书去评价他,而是把他还原到当时特定的时代加以综合评判,我们也就不会为当时的人们把他和李鸿章相提并论,甚且把他看作“山中宰相”而感到奇怪了。
(二)、兼容并包之精神、实证研究之方法
俞樾长期从事群经、诸子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是汉学在晚清得以出现恢复性发展局面的一位关键人物。
俞樾治汉学以高邮王氏父子为宗,大体上延续戴、段、二王的皖派学术传统,但比较起来,二者又有些差别。戴震治学极为严谨,他强调治经要“传其信,不传其疑,疑则阙”,凡未至“十分之见”者,皆不著于书,以免“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戴震后学基本上继承这一传统。俞樾的几部代表作虽然还算严谨,但按照这一标准来观照,他在群经的校勘训诂方面确实仍有一定的距离。这一结果与他的治学指导思想有着密切关系。俞樾治学存在一种突出的求新求异的倾向,强调每遇一题,“必有自得之见”。他既追求新异,在严谨程度上则并不以“十分之见”自限。他说:“学问无穷,盖棺乃定,必欲毫发无憾,诚恐毕生无此一日。”因此,他说经持一种“以疑存疑”的态度,虽不至“出于空言以定其论”,然“择于众说以裁其优”、“据孤证以信其通”的情况则间或有之,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对这种疑似之见都实事求是地加以注明而已。
他的这种治学思想与戴震比较起来,应该说各有千秋。因为无论作者如何严谨,总要受其主观的学识修养和思想立场的局限,自以为有“十分之见”的结论未必就绝对正确,而“疑则阙”则往往容易使一些珍贵的材料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化为乌有,后世学者因此便失去对同一问题加以重新研究的机会和条件。“以疑存疑”则虽可能“徒增一惑以滋识者之辨”,但也因此给后学者留下更广的研究空间和更多的研究思路。
以疑存疑,兼容并包
俞樾以这种思想指导经学研究,人们自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俞樾并不是单纯的著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以“守先待后”的文化使命自任的教育家。正如俞樾从事于经学研究有着求新求异的倾向一样,他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亦将求异思维的培养作为突出的目标,力求“兼容并包”。俞樾作为晚清有重要影响的东南大儒,他在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求新求异倾向,兼容并包、崇尚实证的精神,直接影响了江浙一带的一大批学人乃至整个地区的学术风气。从俞樾的门生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影响的成果。在晚清各种学术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中,都有一些出自俞樾门下。理学阵营的朱一新,今文经学阵营的崔适,古文经学的章太炎、黄以周,文学方面的王诒寿、施补华,以经世为职志的江标、汤寿潜、陆润庠、宋恕等,是其较为显著者。这些人各适其性、独立发展,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就。这也正是俞樾兼容并包的有力证明。
实证精神,“科学”研究
与此同时,俞樾又将汉学中所包含的实证精神发扬于学术研究的诸多领域。他曾以汉学之方法,援引经史至数百言,详考“章郎”名称的异同、形状、习性等(参看《春在堂随笔》卷八)。他又详考“琼花”与“聚八珍”之异同,专作《琼英小录》一卷。他的这些研究已可归入生物学范畴。然俞樾并不限于纸上的考证,他还偶尔进行过一些简单的科学试验。比如,当时苏州有个叫石湖的地方,每到八月中秋夜晚,月亮便在水中幻化出四五个月亮,形成一串,当地人称“石湖串月”。每到中秋,苏州人都成群地去观看,叹为奇迹。为了解开这个谜,俞樾用镜子进行多次实验,最后取得了同样的效果,并最终认识到这是光线斜射作用的结果。对此,他颇为得意,曾作《镜屏串月歌》多首(参看《春在堂诗编》卷十三,《春在堂随笔》卷十)。俞樾的“科学研究”固然极为初级,但作为一个长期从事于经学、文字学研究的老人来说,确实又是难能可贵的。
红学研究与疑古学派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俞樾还运用实证的精神和方法,对民间的俗言俗事,特别是传说故事和民间流传的小说进行考证研究。《小浮梅闲话》、《小繁露》、《壶东漫录》的内容基本属于此类。就文学而言,俞樾可谓开民间文学研究之先河,而后世所谓的“红学”研究,亦可溯源于俞樾。他在《小浮梅闲话》中,已对《红楼梦》进行了粗略的研究,并据《船山诗草》记载和乾隆年间乡会试始有五言八韵诗,论证了《红楼梦》后四十回为高鄂所补。后世红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俞平伯,正是俞樾曾孙,他对《红楼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他曾祖的精神和方法。就疑古学派而言,其代表性人物顾颉刚、钱玄同都与俞樾有非常密切的关系。顾颉刚20岁以前住在苏州,与俞樾同处一城中,且在他14岁以前,俞樾尚健在。顾颉刚自言,那时的苏州“是清代汉学的中心,最有接触学的机会,引得我喜欢在这些书里瞎摸”。他又指出:“清代末年,全国的经学大师,俞樾是最有声望的一位。”顾、钱所举疑古之大旗,是与俞樾在这一地区培育的求新求异、重实证的学风不无关系的。
(三)、弘扬教育,门秀三千
俞樾勤勤恳恳,勉力于书院教育,对清代书院的人才培养做出了不朽的业绩。先后主讲于,主讲于苏州紫阳书院、杭州诂经精舍、菱湖镇龙湖书院、上海诂经精舍、上海求志书院、德清清溪书院、长兴箬溪书院,其中执掌杭州诂经精舍时间最长,从同治七年(1868)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达31年之久。
俞樾勤勉著书,著述丰富,所著书除留存所主讲的各大书院,供师生阅读外,还曾将《春在堂全书》赠送福建九峰书院和四川尊经书院等,以求佳惠学子。俞樾的书院教育生涯硕果累累,培育门秀三千,天下景仰。弟子中有成就者不胜枚举,有章炳麟、黄以周、戴望、崔适等学术大家,也有吴昌硕等名留后世的艺术大师。难能可贵的是,俞樾教学授徒,不分国籍,不分男女。浙江慈溪女子张贞竹,聪颖伶俐,少有才名,喜欢读书学习,俞樾不受“女子无才便是德”陈腐观念的束缚,毅然将其收为女弟子。俞樾的学术声望远传日本,光绪十年(1884),日本政府派井上陈政(字子德)等一批留学生专程到诂经精舍学习汉学,受业俞樾门下。因为这些日本留学生的纽带关系,俞樾对日本汉学也十分关注,与日本汉学家交往比较密切,促进了汉学的中外交流。
处于晚清社会变革时期的俞樾,对书院教学制度的建设,既坚持朴学大师遵循古礼的大儒本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更重视实际的教学效果以及国家、时代对人才的实际需要。俞樾是一位通儒,他既是著述家,更是教育家,他虽不反对一些制度性变革,但对传统道德还是持一种比较顽固的保守态度。全面而实事求是地把握俞樾的这些特质,是对俞樾在近代学术史上的作用和地位作出恰当评判的关键所在。俞樾生前,便有归安邹嵚者,自山西贻书,痛诋俞樾,谓其文章学术误尽苍生。此虽为时势所激,可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动,然对俞樾,则实未有深的了解。俞樾虽对传统道德顽固保守,然因其所倡求新求异、重实证之学风,俞门弟子大多能保守独立之精神,因此,继承其顽固保守传统道德的态度及其政治立场的并不太多。相反,从政治角度看,相当多的弟子如章太炎、汤寿潜等,最终都走到了他的反面。后世学者论及晚清汉学,大多以俞樾和孙诒让并重,然亦有不少人持扬孙抑俞之立场。张舜徽著《清儒学记》,于孙诒让设有专章论述,而于俞樾,竟未有一字涉及。杨向奎先生作《清儒学案新编》,于俞、孙二氏,亦轩轾于其间。他把清儒分为三等,即思想大家、专科大师、章句儒。孙诒让幸运地被排在专科大师之列,而俞樾则被置于章句儒之中。他说:“曲园先生一章句儒也。”这些评价,如果单就著述而言,亦不无道理,却忽视了俞樾的通儒特征及其对后学的影响。因此,这种评价未免脱离俞、孙所处的时代而流于抽象。章太炎在《俞先生传》中有句总结性的话,他说:“浙江朴学……昌自先生,宾附者,有黄以周、孙诒让。”俞、孙、黄三人,章太炎都曾师事之,对他们都有很深的了解。章太炎此论,虽仅就朴学为言,然实为持平之论。
(参见罗雄飞《论俞樾在晚清学术史上的地位》)
三、人物年表
1821年(清道光元年)1岁
十二月初二日(1821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德清县东门外乌巾山之阳的南埭村之鹊喜楼。
1824年(清道光四年)4岁
因乡居不能读书,随母亲移居到仁和县临平镇史家埭,依外家生活,赁屋而居。
1826年(清道光六年)6岁
母亲姚太夫人口授《论语》、《孟子》、《大学》、《中庸》,9岁时学完“四书”。
1827年(清道光七年)7岁
与舅舅姚平泉的女儿姚文玉订婚。
1830年(清道光十年)10岁
开始在孙文靖公近族之砚贻楼跟随戴贻仲先生(祖母戴太夫人的侄孙)读书,前后共5年。
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岁
春天,父亲在常州汪君樵家任私塾老师,俞樾随父读书,始粗通经文大义。在此时作第一首正式诗歌《兰陵菊花歌》。
冬天随父还临平镇,由史家埭迁于马家弄,赁孙氏屋而居。端木国瑚为此屋题名为“印雪轩”,其父的文集即以此为名。
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16岁
童子试及第,入县学读书。
1837年(清道光十七年)17岁
赴杭州应乡试,中副榜第十二名。
1839年(清道光十九年)19岁
至湖州应恩科乡试未中。
十月初八日与舅氏之女表姐姚文玉结婚。
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20岁
这年乡试因病未去,病中读《日知录》自遣,作《日知录小笺》一卷,后来收录到《曲园杂纂》中。
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21岁
临平镇人沈兰舫兄弟从其读书,先生初为人师。
秋天听说海上有警,举家迁至德清故居避难。有《闻戒篇》四章
1842年(清道光二十二年)22岁
春天到武林蔡氏家馆任教,年入四万钱;
九月长子绍莱出生。
1843年(清道光二十三年)23岁
八月兄长俞林中举,十月先生到玉山县(今属江西省)汪春生知县署中代兄授馆。
十二月营葬祖父南庄公丁德清县东门外的乌巾山之阳。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24岁
八月赴杭州参加甲辰恩科乡试,中第三十六名举人。
同年往返途中寻幽访胜,赋诗颇多。在这里与孙莲叔和孙莲府兄弟二人情谊甚笃。孙莲叔曾为先生刊刻授馆文钞两卷、诗钞四卷,后收入《俞楼杂纂》,辑为佚文佚诗各一卷。
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 25岁
正月与兄长俞林一起到京城应礼部会试,不中。南归途中畅游沿途名胜古迹,如明孝宗皇帝张皇后崇真宫、柳下惠墓等。秋天又回到新安县汪村设馆教书。
1846年(清道光二十六年) 26岁
正月,父亲病逝,秋天守制未能赴试。
三月十四日次男祖仁出生。
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 27岁
依旧在新安汪村授馆,家事由姚夫人操持,母亲由兄长侍养。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 28岁
依旧在新安授馆,兄长游广西郑祖琛巡抚幕。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 29岁
仍馆于新安汪村。次女绣孙出生。
夏天江浙两省大水灾,物价腾贵,人民流离失所。
1850年(清道光三十年) 30岁
春天与兄长一起到京城赴试,途中有覆舟之险。榜发成新科进士。保和殿复试诗题是“淡烟疏雨落花天”,试诗中有“花落春仍在”之语,被阅卷官曾国藩所赏,于是置于第一,是受知于曾公之始。五月初三日觐见文宗皇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
1851年(清咸丰元年) 31岁
春夏间依旧在新安汪村任教馆,七月辞归临平,临行前曾游新安附近的名胜古迹。
1852年(清咸丰二年) 32岁
春天入京城,门下士汪仪卿、李简庭随行。
四月,散馆授翰林编修,和兄长俞林移居棉花胡同。俞林任实录馆誊录。
八月,姚太夫人率家眷抵京团聚,又移居南柳巷。文宗临御门办事,奉派侍班。
1853年(清咸丰三年) 33岁
正月奉派拜谒慕陵。二月,文宗临雍,奉派听讲《尚书》和《中庸》篇章。
四月,请假送太夫人南还,仍居住在印雪轩中。
本年兄长完成《宣宗实录》的缮写工作,以知县分发福建,于是携眷赴闽。
1854年(清咸丰四年) 34岁
清明回德清扫墓,游览北门外慈相寺。浙江巡抚黄寿臣推荐他任嵊县县学主讲,推辞未就。
十一月入都销假。
1855年(清咸丰五年) 35岁
春天,奉派充任国史馆协修。姚太夫人已经赴闽,姚夫人携儿女辈到京城团聚。
四月十三日参加了差放考试。八月初二日简放河南学政,九月下旬携眷出都到开封上任。
1856年(清咸丰六年) 36岁
二月到怀庆府及洛中各地出棚试士。
十一月疏请以郑公孙侨(子产)从祀文庙,以圣兄孟皮配享崇圣祠,诏下部议从之。
十一月结识河南知府樊玉农,樊氏把次女许配给长子绍莱。
1857年(清咸丰七年) 37岁
秋天,乡试过后,御史曹泽参劾先生命题割裂经义,于是罢归。
十一月移居开封挑经教胡同度岁。
1858年(清咸丰八年) 38岁
春天,携眷南归,避战乱而绕行山东,后来定居在苏州,在饮马桥赁石琢堂的独学庐而居。这是先生侨寓苏州之始。
夏天始读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之书《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等,遂有治经之意。此时开始学习篆隶书法。
秋天,在江苏巡抚赵德辙的推荐之下主讲苏州云间书院。十二月移居经史巷五柳园。
1859年(清咸丰九年) 39岁
三月,同年好友瑞安孙衣言出守安庆路过苏州,请先生为所著《逊学斋诗钞》十卷校勘写序。
授课之余,重读经书,每有心得或订正前人诂释谬误的辄记录下来,积有千条后汇编成卷,在治经之余旁及诸子。《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的著述实始于此。冬天,刊行《日损益斋诗》十卷。谒宋于庭得闻武进(今属江苏常州市)庄氏之学。
1860年(清咸丰十年) 40岁
四月太平军攻打苏州城,先生携眷属出城,辗转于新市、绍兴和上虞等地避乱。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 41岁
春天暂居于上虞,从上虞县令处借得半部《学海堂经解》研读。后来又到上虞乡间槎浦避乱,后又辗转到宁波、定海一带,岁末到上海,赁一小舟在黄浦江度过春节。
1862年(清同治元年) 42岁
二月,携眷属经海路到达天津。
1863年(清同治二年) 43岁
旅居天津,潜心著述,生计窘迫,时时告贷于人。
1864年(清同治三年) 44岁
春天,携次女绣孙入京师,遣嫁于杭州武林望族许子原。秋天,长子绍莱娶樊氏。冬天次子祖仁就婚于姚氏。
《群经平议》三十五卷成书。包括《周易》二卷、《尚书》四卷、《周书》一卷、《毛诗》四卷、《周礼》二卷、《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仪礼》二卷、《大戴礼记》二卷、《小戴礼记》四卷、《春秋公羊传》一卷、《榖梁传》一卷、《左氏传》三卷、《国语》二卷,《论语》二卷、《孟子》二卷、《尔雅》二卷。另一部著作《诸子平议》也成书大半。
崇厚侍郎以通商大臣驻津,与先生旧识,推荐先生修《天津府志》。
1865年(清同治四年) 45岁
春天,天津张汝霖刊刻《群经平议》中的《考工记世室重屋明堂考》一卷行世。
春天,次子祖仁在苏州大病,于是秋天举家南迁,返回苏州。途中在南京拜会李鸿章,二人订交,李鸿章推荐俞樾主讲苏州紫阳书院。冬遣嫁长女。
1866年(清同治五年) 46岁
二月,开始在苏州紫阳书院上课。应同年苏松太道应宝时的邀请主修《上海县志》。
1867年(清同治六年) 47岁
春天,《群经平议》在浙江巡抚蒋益澧的资助之下刊刻成书。正月至上海修志,修志之余完成了《诸子平议》中的《列子平议》两卷。
五月到南京拜会曾国藩,曾国藩礼重先生,同游金陵诸名胜,还到玄武湖赏荷花。冬天偕夫人一起到德清金鹅山安葬了父亲。辞去苏州紫阳书院的教席,接受了浙江巡抚马新贻的邀请出长杭州诂经精舍。
1868年(清同治七年) 48岁
正月出长杭州诂经精舍,并兼管浙江书局。三月,长孙陛云出生,小名阿龙。四月陪同曾国藩游天平山。九月与姚夫人同至诂经精舍第一楼居住。
十月,《春在堂诗编》六编八卷刊刻发行,浙江布政使杨昌浚作序推介,曲园诗名誉满江南。《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成书。建议江浙扬鄂四书局总刻二十四史,又在浙局主持精刻了子书22种,海内称为善本。
1869年(清同治八年) 49岁
兵部侍郎彭玉麟借住在诂经精舍第一楼,两人初识订交。
撰成《湖楼笔谈》七卷。四月移居苏州马医科巷潘文恭旧宅。
1870年(清同治九年) 50岁
正月到福建省母姚太夫人,兄长当时任福防同知驻福州南台。
秋天,浙江省乡试中诂经精舍学生中举者l9人,优贡3人,近年罕见,文名噪起。
潘伟如等人资助刊刻《诸子平议》成书。有《管子》六卷、《晏子春秋》一卷,《老子》一卷、《墨子》三卷、《荀子》四卷、《列子》一卷、《诸子》三卷、《商子》一卷、《韩非子》一卷、《吕氏春秋》三卷、《董子春秋繁露》二卷、《贾子》二卷、《淮南内经》四卷、《扬子太玄经》一卷、《扬子法言》二卷,共计三十五卷。
十二月长子绍莱为山东大名府同知。
1871年(清同治十年) 51岁
刊刻《第一楼丛书》三十卷行世。刊刻《春在堂杂文》两卷行世。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 52岁
正月,再次赴闽省亲,往返有诗五十余首,收入《春在堂诗编》中,《闽行日记》一卷,收入《曲园杂纂》中。刊刻祖父南庄公的《四书评本》。《太上感应篇缵义》二卷成书。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 53岁
三月,与浙江巡抚杨昌浚、彭玉麟畅游杭州风景名胜。
四月,兄长俞林在福宁知府任上去世,赴闽安葬兄长并迎88岁的老母亲回到苏州。冬天护送兄嫂灵柩到德清原籍安葬。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 54岁
春天,好友福建巡抚王凯泰入京述职,道经苏州时两人清谈竞日。秋天,买苏州马医科巷的潘文恭旧宅弃地,兴建春在堂,计划筑屋三十余间,又于新屋的西北角废地叠石凿池,建立曲园。
冬天,四川学使张之洞请先生至蜀主讲尊经书院,先生以母亲年事已高为由谢绝。为盛旭人撰《留园记》。
1875年(清光绪元年) 55岁
四月十九日迁至“春在堂”新居。秋天,同年好友兼亲家王凯泰病逝于节署,先生写诗哀悼,并为其撰写神道碑。
1876年(清光绪二年) 56岁
夏天兼讲于上海求志书院,任经学和辞章学教授。秋天长子绍莱提补北运河同知,兄子祖绥中举。
《曲园杂纂》五十卷成书并刊行于世。
1877年(清光绪三年) 57岁
好友苏州太守恩锡去世。
1878年(清光绪四年) 58岁
春天,母亲姚太夫人去世。四月,门下士徐琪等为先生谋建俞楼于孤山之麓。
刻《诂经精舍文集》四集。
1879年(清光绪五年) 59岁
三月,与夫人姚氏同至俞楼小住。聘彭玉麟长孙女彭见贞为孙妇。四月,夫人姚氏病逝于曲园。秋天,遵夫人遗嘱葬于西湖边的右台山麓。有纪念夫人的七言绝句一百首,名《百哀篇》,收入《俞楼杂纂》。
《俞楼杂纂》五十卷刊行于世。《镇海县志》成,先生为作《序录》一卷。
1880年(清光绪六年) 68岁
在春在堂西南隅添小竹里馆。又在右台山买地建右台仙馆。夏天《右台仙馆笔记》十六卷成书。在山馆旁建书冢一座。冬天,孙儿陛云娶妇彭见贞。十月朔日居右台仙馆著述,《茶香室丛钞》、《续钞》、《三钞》共八十卷次第成书。《茶香室经说》十六卷也基本厘定。
1881年(清光绪七年) 61岁
八月,长子绍莱卒于天津。九月下旬与女儿绣孙、女婿许子原同游九溪十八涧。
1882年(清光绪八年) 62岁
日本人岸田国华搜集日本170人的汉诗,寄请先生选定,第二年成书四十四卷,补遗四卷。秋天编刻《诂经精舍文集》第五集完成。
十二月,二女儿绣孙逝于杭州。
1883年(清光绪九年) 63岁
五月《茶香室丛钞》二十三卷付刻。曾孙女琎宝出生。
1884年(清光绪十年) 64岁
春天送长孙陛云至德清应童子试,县考第一,府考第二成秀才。
夏天,日本大藏省官学生井上陈政从先生学于俞楼。《茶香室续钞》刊行。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65岁
九月陛云中式第二名举人。十二月次曾孙女珉宝出生。
编刻《诂经精舍文集》第六集成。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66岁
送陛云至京城参加礼部会试,不中而归。路过天津时与李鸿章相聚。
十月初六日,诂经精舍第一楼大火。选刻的《诂经精舍文集》四、五、六集书版均被焚毁。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 67岁
三月与家人同游越中。日人井上陈政学成归国。
夏秋之时撰成《茶香室经说》十六卷。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 68岁
《茶香室三钞》二十九卷刻成。长孙女庆曾许嫁宗子戴。售书为河南直隶赈灾。
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 69岁
春天,陛云参加会试不中。五月《曲园自述诗》一百九十首刊行。售书赈湖州水灾。
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 70岁
章炳麟入诂经精舍学习。二月,彭玉麟尚书去世,以长诗哭之。冬天,长女婿王康侯病逝。
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 71岁
十月刊《东海投桃集》,日本门人陈子德征集日本文士诗文贺先生七十寿辰。
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 72岁
二月,刊刻彭玉麟奏稿八卷成。夏天《九九销夏录》十四卷成。秋天,刊行消闲之作《曲园四要》:《八卦叶子格》、《三才中和牌谱》、《胜游图》、《西湖胜游图》。
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 73岁
春天,撰述《茶香室四钞》。夏天,朝鲜文士池文光自平壤至杭州访先生。
《诂经精舍文集》第七集刊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74岁
夏天,孙妇彭见贞病逝,年29岁。门下士曹小槎以西洋石印法印刷《春在堂全书》行世。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75岁
十一月为陛云聘许氏第二外孙女为继室。《马关条约》签订。
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 76岁
感念时局,西学日盛,经学式微,有《告西士》、《咏古》、《三叹息》数首长诗。章炳麟离开精舍到上海任职于《时务报》。
《诂经精舍文集》第八集刊刻。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 77岁
精舍主讲已满30年。孙女庆曾暴卒于温州。同年徐树铭典试浙江,相见叙旧。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78岁
春天,长孙陛云以第三名探花及第。冬天,先生辞去诂经精舍讲席之位。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 79岁
初夏,著《骊山传》、《梓潼传》各一部。
冬天,孙妇许氏外孙女生一子,取名僧宝,始有曾孙。十月诂经精舍设先生长生牌位,力辞。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 80岁
春天,作《述祖德》长诗一首。夏天,得徐树铭侍郎讣讯。八月,作《八十自悼》诗十八首,感慨平生。八国联军入侵北京。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81岁
春天,章炳麟拜访先生,先生督敕甚厉。仲秋,长女锦孙来,父女二人在春在堂前赏桂闲谈。秋末,上海有废经之论,先生闻之悲忧不已。《辛丑条约》签订。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82岁
春天辞去归安龙湖书院和上海求志书院的讲席。五月,陛云简放四川副主考。六月,诏请先生于明年重赴鹿呜宴并官复翰林编修原职。七月,长女锦孙病逝。冬天,携孙陛云重游杭州,撤去诂经精舍长生牌位。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83岁
蒙古喀喇沁王贡桑诺乐布求书“夔庵”二字。陛云获经济特科考试一等第八名。编定《春在堂杂文》六编三十七卷。不赴鹿鸣宴。《续曲园自述诗》止于今年。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84岁
春天腰病大发,卧床不起。夏天研读元人杂剧以排遣病中时光。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85岁
秋天,印《春在堂全书》五百余卷。日本驻苏领事白须温卿购两部回日本。朝廷诏令废除科举。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 86岁
日本人樱井儿山将《春在堂全书》分类编目在日本印行。日本人小柳司气太编辑先生生平事迹,称许先生为中国经学殿后的巨镇。九月,江苏巡抚陈夔龙重修寒山寺,原碑已残破,请先生重写。秋末,售书赈湖州水灾。
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元1907年2月5日)卒于苏州寓庐。
(参考马晓坤《清季淳儒:俞樾传》)
人物生平 1895年(清光绪廿一年)7月,钱穆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七房桥钱氏家族。 钱穆所出的大房,人丁最旺,五世同堂。但正是由于人丁兴旺,各家从祖上所分的...
一、生平简介 傅斯年(1896年3月26日-1950年12月20日),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傅家是山东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明末清初,傅家出...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家乡的船政学堂,接受了广泛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
一、生平及著述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少年致力科举,30岁始中举人。入仕后居馆职,中年罢官,此后一意讲学、专心研经,留下大量著述文章,成清...
生平简介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出生于仕宦之家。父亲嵩庆公,字子激,清光绪二年(1876年)进士及第,曾任河南商邱县令。余先生八岁读...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日),生于天津,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奥运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创立天津南开大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名汤生,字鸿铭,号立诚。学贯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牟宗三是被人称之为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是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牟宗三的思想受熊十力的影响很大,他不仅继承而且发展了熊十力的哲学思想。牟宗三较多地...
熊十力(1885—1968)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号子真、逸翁,晚年号漆园老人,汉族。清光绪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四日(1885...
一、生平简介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瘦民、漱溟,后以漱溟行世。原籍广西桂林,生於北京,现代著名...
生平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五·四”以后又改名一多。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
高亨,初名仙翘,字晋生,吉林双阳县人,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和先秦文化史研究专家。1900年农历七月初四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10年春,入私塾读书...
人物生平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市满州弄(现更名达夫弄)的知识分子家庭。 1899年,郁达夫的父亲去世,家庭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1903年...
生平简介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早年曾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一九○二年与章太炎发起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