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阿姨来家中做客。
聊天中,她说起近来与女儿相处十分头疼,本来母女关系一直不错,算得上是无话不说。但自从女儿上了高中之后,越来越不喜欢和她聊天,遇到问题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
她每每上前关心,女儿总以一句“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来终结话题。
她一边着急,一边内疚自己学问少,帮不上忙,无奈的语气中透着浅淡的忧伤。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新闻,一对母女同时考入恩施一所高校,成为许多人的榜样。
母亲年轻时因为家里的经济压力,早早辍学去打工,工作时间越长,她越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于是决心和女儿一起,重新开启了学习生涯。
平日里,女儿教母亲使用新媒体,母亲为女儿提供生活上的帮助,二人经常在图书馆交流、在运动场上互动,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这样的亲子关系令很多父母羡慕。
但羡慕的同时难免感叹:人到中年,和子女一起上学仅仅是个例,更多人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
无论是亲子关系,还是夫妻、朋友,大多数矛盾都出在认知程度不同上。能同步成长,才是对关系最好的维护。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她60多岁的母亲翻箱倒柜地要找一包“野酸枣”。
朋友告诉她已经被自己扔掉了,母亲高血脂、高血压,医生说不能吃太甜的东西,那包“野酸枣”的配料表上写的是金丝枣、麦芽糖、柠檬酸等等。
母亲不服气,说包装上明明写的是“野酸枣”,是天然的,没有那么多添加成分。朋友又上网找了同款包装的图片给她看,其实是“野味酸枣”。
两个人争执不下,这种气氛也让人感到窒息。
富兰克林说:“有些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了75岁才‘埋葬’。”
他们早已失去走出舒适圈的勇气,凭借固有的认知和信念生活。
你问他们为何不再更新自己的大脑,他们会有很多理由:
20岁时,家庭条件不好,别人专心学习,我还要帮家里做事;
30岁时,年轻就要奋斗,忙得脚不沾地;
40岁时,上有老、下有小,一点自己的时间都没有;
50岁时,人生已到下半场,学习已经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在期待着那个越来越好的明天,但我们永远无法用一个一成不变的自己,去换一个更好的未来。
看过《奇葩说》的观众,大概都对沉着冷静、才思敏捷的詹青云印象深刻。
她的履历可谓闪闪发光:哈佛大学法学博士;游历过20多个国家,贷款100多万留学;2018年华语辩论世界杯“最佳辩手”;做过记者,参加过支教团,开过旅社……
然而,拥有多个头衔的她曾经是一个“输在起跑线”的孩子,生于山村,在老家读小学时,全校仅有两位老师,学校操场上,还放着同学牵来的牛。从小学到初中,詹青云经历过六次转学,每到一所新学校,总是落后分子。还有老师认为她考不上高中,劝她去读技校。
虽然成绩不好,詹青云却很喜欢读课外书。妈妈也从来没有责备过她,相信积累一定会有用。
到了高中,她日积月累的学识开始爆发了,不仅成绩追了上来,高考更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
有同学评价:“詹青云好像看过世界上所有的书,什么都知道,而且也很聪明,是我见过的最强的文科生。”
林语堂说过:读书之意义在开茅塞,除陋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善灵性,
读书,不仅仅可以改变思维、气质、格局,还在无形之中赋予人们直面人生的勇气和智慧。
生活中很多人都曾因为贫穷、不聪慧、相貌普通等问题而烦恼,甚至陷在这些不足中垂头丧气,其实你会发现,当这些不如意被知识填补后,一切就变得不同了。
正如白岩松在演讲中所说:在读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没有谁坐在地上凭空仰望星空,就把所有事情都想明白了……
爱读书的人很多,会读书的人却屈指可数。
清代文学家张潮曾提出读书的三个阶段,他认为: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
对年轻人来讲,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方便法门,也是自我提升的快速路径。这时候要多学多看多思多想。
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
伴随阅历的增长,读书的目的是给你问题的答案,在生活中印证知识的博大,中年读书的意义是让你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操守。
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读书读到最后,就读懂了自己。这时候的阅读,不再是因为困惑,还是在书里欣赏大千世界、万般人生,让自己置身世外、超然物外。
记得小时候,除了课本之外能接触到的课外书很少,一本小人书,在同学之间传阅,被翻成了两本厚。
今天,我们能轻易拥有任何一本想看的书,但是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珍惜,买了很多书,大多只读了开头,很难认认真真地读完一本。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松鼠症”,松鼠过冬会囤积大量的食物,我们囤积各种知识,带来了心理上满足感和安全感,以为买了就是读了、读了就是学了,但真正读懂了、派上用场的却很少。
朱光潜先生说过:“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书是精神食粮,同样需要消化和吸收,而只有那些真正被自己吸收的部分,才会成为人生的养料。
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衣服包裹着肌肉,肌肉包着骨头,可谓是盛装而来,但其实最重要的是那表皮下的骨架。想要消化吸收内容,就是要剔除皮毛,找到骨架。
怎样高效、有效地阅读一本书,有一本经典的读书指南,书名就叫《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风行世界80年,改变了无数人阅读的习惯和思维方式。
作者莫提默·艾德勒博古通今,曾担任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主编。
他提出,拿到一本书时,不妨带着问题去阅读:
这本书在整体上说了些什么?
这本书在细部说了什么?
这本书说的对吗?
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当我们在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就是抽丝剥茧,找到内核的过程。
读书,除了要读懂,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否则很容易像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一样,空有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方法,读书、做事都是事半功倍。在书中,作者从阅读目的谈起,重新解构读书这件事:
阅读的三个层次;
如何透视一本书?
阅读不同类型书的方法;
怎么读,才能提高心智?
读书的终极目标等等……
长按识别二维码,收听《如何阅读一本书》
威尔·施瓦贝尔说:“不会读书的人只活了一次,会读书的人,活过一千次人生。”
读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
会读,比读多少更重要;会学习,比学习多长时间更重要。
当你读懂百态人间,便能拨云见雾,在起伏岁月中,探寻到独特的幸福和美好。
除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十点听书会员」还有《文学阅读指南》、《快速阅读》、《如何高效阅读》、《如何有效阅读》、《麦肯锡精英高效阅读法》、《如何学习》等多部提升生活、工作效率的实用好书。
20-30分钟精讲、全本有声书,承包你一整年的学习计划。
领取「十点听书会员」免费体验卡,体验期长达14天,好书一次听过瘾。
原价198元/年
现在0元体验14天!
长按识别二维码,打开企业微信
即可领取
▼
作者| 太阳,平常心,读世间事。
主播|简宁,声音控,。
图片|视觉中国
上一篇
但羡慕的同时难免感叹:人到中年,和子女一起上学仅仅是个例,更多人需要的,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的机会。20岁时,家庭条件不好,别人专心学习,我还要帮家里做事;妈妈也从来没有责备过她,相信积累一定会有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方法,读书、